回想起去年在一場聚會上,認識了一對看似品味不錯的夫妻,從外在的穿著到使用的物品,都能看出他們對使用的物品非常講究。
當時,他們的新家落成不久,因此邀請我們及一些設計師朋友前往參觀。
直到到了他們家中、看見客廳擺放的家具,一看沙發是 Minotti的仿品,餐桌椅是 Poliform的仿品,燈具是 Flos的仿品,幾乎整間都是仿冒的家具、燈具。看了看邊角的做工、面料的收邊等細節,更確定了這是仿冒的商品,但身為主人的他們卻渾然不知。
而我們才發現,其實「外在」不全然代表什麼,即便擁有光鮮亮麗的包裝,卻可能因為「無知」而顯露缺少品味的那一面。
家具,是最貼近生活的物件
如果說衣服、鞋包等外在的選擇,直覺地塑造了一個人的個性與風格,那麼家具的選擇,則是沉穩而內斂地訴說了一個人的品味。
在我們周遭,大部份的人都會嫌棄拿假包、穿仿造的鞋子,認為這些是沒有道德、也失去品味的行為。
然而面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居物品,卻常常對它們網開一面。
圖源:unsplash
當經典被以另一種方式「致敬」
望向家具店琳瑯滿目的商品,常可以看見各種設計家具的影子。


圖源:unsplash (僅為家具店示意,非指圖中商品)
這些椅子是如何被製造的? 背後的設計師又是誰呢?
大部分人普遍不會注意到,甚至覺得椅子只要能坐就好,一張的 3,000元的餐椅、和一張 8,000元的餐椅,他們有什麼差別?
放上幾款在台灣常見「被仿製」的椅子,看似簡單的一張單椅,卻是設計師與其團隊合力,一步步從草圖繪製、結構測試、模型打樣……,到最後的成品攝影和行銷構思,才完成這一件件走入人們生活的家具,這段過程是漫長而得來不易的。
好比是外觀設計、人體工學測試、面料應用、色彩計畫……等,每個部份都經過精心的設想與無數次的揣摩。
先不論「仿製品」的外觀與原版有多麼相似,只憑著一張照片,就粗暴地複製外形,在整體比例已經失衡的產品中,更不用談它所用的材質與結構了,沒有人敢斷定它的品質優劣。
(左) Poliform – Ventura 正版、(右) 仿製品
面對仿冒品四處出沒的景象,對於抱持著熱情、花了時間創造出作品的設計師來說,不僅失去了基本尊重,那些粗製濫造的臨摹品,想必也讓他們感到沮喪。
觀點分享 – 正版與仿品的差別
於是想跟你們分享來自法國指標性設計雜誌《 IDEAT理想家 》的一篇文章,文中間接描述了現今許多創作者遇到的難題,也讓我們開始反思面對仿品的心態。
也許會有些沉重,但這確實正在我們周圍發生。
*以下原文出處 —《 IDEAT理想家 》2018年1月刊 – Design Victims 專欄,作者:熊小默 / 編輯:Tanya
《 你嫌棄假包假錶假香水,卻買了一把假的椅子》
每位讀者都可以試問自己:如果經年累月的創作生活為你帶來一個奇妙思想,你繼而抓耳撓腮,掙扎著克服設計與製造難點,付出決心和血汗將它實現於世,你是否願意讓世界欣賞你的作品,並收穫尊重和酬勞?我也願意。何止是願意,簡直是樂意。
但當「復刻」這兩個字成為中文世界對「假貨」的委婉說詞,創造者期望的尊重也就沒那麼容易獲得了。「復刻」不僅美化了剽竊,把據為己有說得像素描臨摹一樣輕巧,這個詞也同時貶低了創造者的工作,似乎物件之美是唾手可得的,被欣賞的只是材料本身,而不是稀有的靈感,更不是這個靈感背後的寒窗苦讀和頭腦勞動。
「復刻」兩字被線上銷售的潮流裏挾而來,幾乎無孔不入。經由大數據追蹤和購買紀錄自動檢索,粗糙的廣告被推送到我們目力所及的任何位置,引人生厭。在很多人看來,嫌棄假貨這件事情是不需要道德說教的,即便不是為了體恤、尊重原創者或品牌,無論「復刻」比起原版有多便宜,我們中的許多人也絕對不會碰假的太陽眼鏡、假手提包、假錶和假鞋。不僅是因為粗製濫造,更是因為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。我相信自己理應得到更好的對待。可一旦論及設計家具,看到假貨與原版的巨大差價,其中的一部分人就開始搖擺。
「復刻」家具的消費者希望獲得更精緻、也更廉價的生活,他們很難被看作受害者。當你只花660元就買到一把伊姆斯 DSW椅,你絕不會誤以為這是真品,你掏錢時就明知這是假貨。因為缺乏圖紙和製造經驗,或是為了壓低成本,這樣的商品可能在品質上遠不如原版,你也不在乎(畢竟價錢只有八分之一),你告訴自己喜歡的是設計。
但是,這椅子可不是按照設計師的原始意圖製造的,它的細節型態、材料選擇、顏色甚至尺寸都有這樣或那樣的錯位。有時甚至粗看外型差不多,可內部的精妙結構卻被想當然的平庸給頂替了。設計不就在於微妙的細節把控嗎?當90%的細節丟失了、90%的美也丟失了。這已經不是你喜歡的設計。正所謂格物致知,熱愛設計,就是熱愛那些獨一無二的創想,而不是材料本身。與大理石、牛皮、金屬或櫻桃木相比,設計靈感是一種更短周期進行更迭的資源。設計緊密跟隨歷史演進,一葉知秋,能窺見時代和美學的變化。可有時又如神啟,開啟前所未見的篇章。我們購買設計品,其實和購買繪畫、書本、旅行服務一樣,不是為了獲得形狀或材料,而是為了美、知識和理想生活的體驗。
圖源:《 IDEAT 理想家雜誌 》
當「仿製品」被美化成了復刻
現今依然有許多標榜「復刻」、「高仿」的銷售詞彙,這都是商人拿來模糊焦點的話術。他們將「抄襲」美化成復刻,並扭曲原本復刻的定義。
何謂復刻?
合法複製某個專利權已過期、且不受版權保護之商品。
像是1950年代就誕生的 Eames Chair,由伊姆斯夫婦設計師所設計,現今則延續這份經典,演變出各式材質、多種製作工法的復刻版本。
圖源:Vitra 官網
然而,當那些標示著「復刻」的商品,卻和今年家具展剛曝光的新品長得一模一樣時,那就絕對不屬於復刻品了。(說明白一些,就是原封不動地抄襲了別人的原創。)
既然已經察覺仿冒品的存在,也明白它們的粗劣與草率,更不該隨意讓它們,成為每天陪伴我們生活的物件。
圖源:unsplash
美好的設計源自於背後的細節
從創業至今,我們也曾看過一些空有外殼、設計細節比原創品差上好幾截的仿品。我們都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 — 當你今天只花「3折」的價錢購買到它,那你拿到的商品也剩下 3折的價值了。
因為產品的價值不是單純的價格而已,而是品牌建立的心血,設計靈感的來源、重複調整的比例、產線及行銷的規劃等等……這些都是無法仿製的細節與用心。


每當開發一件產品,背後總是有許多靈感的產出、草稿修正,接著邁入打樣。
在與廠商溝通的過程,也需要經歷一次次地來回調整,因為每個弧度與切角,都關乎最終呈現的樣子,為了達到最完美的平衡。
儘管中途花費的時間非常長,不過那正是原創迷人的地方。
小人物系列 Boon Series – 打樣過程
當你有能力負擔,或是你已到達某個成就,你會發現追求的標準開始變得不同。就像二十歲的女孩,吸引她們的是多變的衣服樣式;
而三十歲的女人重視的是衣服本身的用料與質感、更在乎能不能用得長久。
不同階段的你,會明白你值得擁有什麼樣的東西,越好的不代表要越貴,而是商品的質量能夠對得起它的價格。
有故事的家具,更貼近心
雖然現今盜版家具頻繁出現,但我們仍期待能改變這種不好的循環,若無心、或有意購買仿品的人越來越多,那麼願意投入創作的人只會越少,最後原創這股風氣將逐漸消失。而 STIMLIG 也認同原創的價值難能可貴,我們持續將自身的生活體驗融入設計當中,並透過產品背後的故事,傳遞給消費者各式生活的想像,這是我們一直熱衷的事情。
品味與觀念需透過每日接觸的事物,逐漸累積而成、無法一天就改變。期許透過我們的一點力量,加上台灣許多原創品牌的努力,讓更多有意義的事物進到我們的生活中。